越南趾沟蛙

Pseudorana johnsi   Smith
   

  4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四川洪雅(27雄、4雌、蝌蚪及卵)、广西金秀(3雄、1雌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43.1mm,雌蛙体长46.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55。广西金秀的标本量度数据见表356。头长大于头宽;吻端钝圆,突出于下唇;吻长大于眼径;鼻孔位吻眼中间;吻棱明显,颊部略向外侧倾斜,颊面略凹陷;鼻间距大于眼间距或上眼睑宽;鼓膜大、圆形,略小于眼径;犁骨齿斜置,其间距较宽;舌梨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适中,前臂及手长略短于体长之半;指较细长,指长顺序为3、4、1、2;指端膨大,关节下瘤明显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指基部有指基下瘤,个别标本第四指也有;掌突3个,长椭圆形,中间-个略圆,较弱小。后肢细长,前伸时胫跗关节达吻鼻之间,有的个体略超过吻端;左、右跟部重叠;胫长超过体长之半,明显长于股部长;趾端呈小吸盘状,腹侧有沟;趾间蹼发达,为全蹼;第一至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的蹼达趾吸盘基部,第四趾蹼略超过远端关节下瘤;第四趾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明显;内踱突椭圆形,外蹠突圆而小或不显;跗褶部位具小疣。
背面皮肤较光滑;背侧褶细,个别标本者有断续,在鼓膜上方略有弯曲,背侧褶间距在鼓膜处最宽;体背后部有少数小疣粒;在内、外跗褶部位有由小疣粒组成的腺褶。腹面光滑;肛下方及股近端后部有分散的小白疣。
生活时背面及体侧颜色变异较大,多为褐色或棕红色,个别标本为黄褐色,两眼间有-深色横纹,其前颜色较浅,其后色深;多数个体肩上方有“∧”形褐黑色斑或腺褶;头侧的颞部有-个明显的褐黑色三角形斑。四肢背面有深色横纹,统计27只成蛙的股部,其中3-4条横纹者14只,5-6条者有13只;跗、蹠部外侧亦有横纹;在四肢背、腹面交界处有黑褐色纵行带纹。体腹面灰白色或浅黄色,胸、腹部满布或深或浅的花斑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较小,第一指有长椭圆形的灰色婚垫;有-对咽侧下内声囊;雄性线红色(广西瑶山)或白色(四川洪雅,刚固定至保存期-年的标本)。
卵:卵群成团,直径6-7cm,含卵约1500粒。卵径2.2-2.3mm,动物极褐黑色,植物极乳黄色。
蝌蚪:刚孵出时有3对外鳃,-周后消失;小蝌蚪体呈黑色,尾较透明;大蝌蚪(第39期)头体灰褐色,尾肌颜色较体色略浅,尾鳍透明,有灰褐色云斑;尾肌弱,中部尾肌高,上、下尾鳍宽几乎相等,尾末端钝尖;出水孔位体左侧,无游离管;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,偏右侧,口小;两口角及下唇乳突1排,口角部副突少;唇齿式多为I:4+4/1+1:IV。第35期的蝌蚪,全长47.8mm,体长15.9mm,后肢长4.3mm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趾端呈小吸盘状,腹侧有沟;跗褶部位具小疣;颞部有褐黑色三角形斑;雄蛙具-对咽侧下内声囊;雄性线白色或红色。蝌蚪的唇齿式为I:4+4/1+1:IV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600-1200m的山区。在四川洪雅山区,其繁殖季节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。繁殖期间,大雨后成蛙在溪流平缓处以及岸边活动;多在水流较大的溪流回水凼或岸边草丛中相互追逐抱对,同时发出像小鸭或小鸟似的“Jiaor,jiaor,jiaor…”鸣声。该蛙的繁殖生境植被较为繁茂,多为次生林或竹林,所见产卵水域多为临时性生流溪水凼。该蛙在繁殖期间有集群现象,下雨时溪水猛涨,成蛙倾巢而出,集群在溪内缓流处求偶、配对、产卵。江建平等曾于1995年8月25-26日-次大雨后,在洪雅张村-个20m2的缓流水凼内发现成蛙100只以上,类似的其他溪段也有上述情况。雨停后溪水很快消退,此后很难见到该蛙的踪迹,仅留下少数积水坑,卵群和蝌蚪即在此类水域内发育生长,卵群多附着于水中枝叶或水草上,刚孵出的蝌蚪常吸附于水中杂草枝叶上。雨后某些溪段因溪水断流干涸卵群或蝌蚪常因缺水夭亡者甚多。在饲养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完成变态(幼体体长27mm)再从幼体至成体体长(48.5mm)或达到性成熟历经约2年时间。

海拔范围
繁殖特征

在四川洪雅山区,其繁殖季节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四川(洪雅、合江)、湖南(宜章)、广西(龙胜花坪、金秀大瑶山)、海南(乐东尖峰岭)、广东(信宜、连县);

分类讨论

讨论 Smith (1921)依据越南高原(Plateau) Suikat地区的11只标本(5雄,6雌)描述为Rana sauteri的新变种,即Rana sauteri var. johnsi。Bourret (1942)則把它归为Rana(Hylarana) sauteri johnsi。费梁等(1990c)将本种归人Pseudorana,其种名为Pseudorana sauteri johnsi。江建平等(1997b:69)研究认为,Pseudorana johnsi (=Rana johnsi)与Pseudorana sauteri (=R.sauteri)相比,前者吻钝尖,胫跗关节远超过吻端,体型较小;从地理分布来看,两者相距甚远,且有大海相隔;此外,台湾的Pseudorana sauteri蝌蚪体腹面有-个大的吸盘,而大陆上的Pseudorana蝌蚪体腹面无吸盘。根据上述情况,越南的Pseudorana sauterijohnsi不可能是Pseudorana sauteri的亚种;同时,数值分析结果也表明两者应为不同的种,因此将其亚种提升为种级,即Pseudoranajohnsi。
赵尔宓(1999,3:封二)将四川洪雅张村的标本订名为新种张村蛙Rana zhengi,其形态特征与桑植蛙Rana sangzhiensis(=桑植趾沟蛙Pseudorana sangzhiensis)相比只列出鉴别特征。此后,赵尔宓(2000:133)又将其中文种名改为明全蛙,同时做了形态描述。但是,赵尔宓在发表张村蛙之时没有提及江建平等(1997b:67)对四川洪雅张村标本的研究情况(此标本与张村蛙的产地和采集时间相同,属于同-物种)。江建平等(1997b:67)对该标本的形态学和典型判别分析研究,其结果认为四川洪雅张村的标本与桑植趾沟蛙和越南趾沟蛙Pseudorana johnsi (=Rana johnsi Smith,1921)难以找出明显的鉴别特征,而与P.johnsi相近,因此暂归为该种。鉴于以上学者对同-地区的同种标本的鉴定结果不一,现有必要以赵尔宓(1999)所列张村蛙的鉴别特征为依据,并与其相近种特征对比(表 357)。
从表357中看出,赵尔宓(1999)所定张村蛙Rana zhengi和江建平等(1997b)所定越南趾沟蛙Pseudorana johnsi的标本都采于四川洪雅张村,其采集时间也相同。从表357中的数据和形态特征对比可以看出,二者没有明显区别。其共同特征与桑植趾沟蛙或越南趾沟蛙基本一致或相近,由于张村蛙新种标本和量度数据太少,很难具有代表性,有的性状,如胫跗关节达头部位置,与标本肥满度有关。因此,表357补充列出“后肢长:体长”、“胫长:体长”,用量化特征排除肥满度造成的误差,更能说明问题。从表357各地标本特征比较,赵尔宓(1999)所列新种Rana zhengi的5项鉴别特征很难与Pseudorana johnsi相区别。此外,赵尔宓(2000:134)记载张村蛙Rana zhengi蝌蚪的唇齿式为I:4+4/4+4:I,而江建平等(1997b:68)记载为I:4+4/1+1:IV。费梁等核查了洪雅张村的蝌蚪标本,认为赵尔宓(2000:134)记载的“张村蛙唇齿式为I:4+4/4+4:I”是错误的,应为I:4+4/1+1:IV。根据表357中各地蝌蚪唇齿式的对比,Rana zhengi与Pseudorana johnsi也无明显区别。费梁等(2005a)在《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》-书中已将张村蛙Rana zhengi作为越南趾沟蛙Pseudorana johnsi的同物异名。叶昌媛等于1975年6月19-20日在湖南宜章莽山采到雌蛙3只(CIB 7510810-0812),其指端无沟,趾端具腹侧沟,这3只标本的形态特征与同-地区的镇海林蛙Ranazhenhaiensis 有区别,而与越南趾沟蛙基本相同,现将其归人越南趾沟蛙的 Pseudoranajohnsi分布区